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things to read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教授 葉仁昌)

on Tuesday, April 6, 2010 at 1:26pm

http://web.ntpu.edu.tw/~soloman/spiritualism.htm

泛靈命主義下台灣教會的神學貧乏

── 期待台灣神學的突破



基督徒經常以為未信主的人不知道生命的意義;

其實,他們自己十之六七也說不出生命的意義。

有時候,甚至比未信主的人更茫然。

我們必需承認,

他們往往只是學到了一堆術語、歌曲和許多標準答案。



泛道德與泛靈命

眾所周知的,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裡有一種濃厚的「泛道德主

義」。泛道德主義的本質,並不只是對道德的肯定與重視,它更

轉化為道德的高調、氾濫與專制。它以道德為唯一的價值,並且

以道德來衡量及評估一切。任何不以道德為主要內涵或訴求的知

識與活動,都淪入了次等的位階,也因而失去了獨立自主的地位

。譬如科學,在漢宋儒家的心目中,就不過是「奇技淫巧」之類

的「小」學。知識分子的志業仍只侷限於一種所謂的「道德學問

」(doctrines of morality),也就是四書五經中那種充滿道

德教義的「聖賢之學」。而正就是這種泛道德主義,才發展出了

魯迅所謂的「吃人的禮教」。它口口聲聲講道德,其實並不見得

真有高尚的道德,而且還往往充斥著虛偽、或者是在教條化下失

去了人道、愛與憐憫。........



http://web.ntpu.edu.tw/~soloman/taitheo5.htm

上帝是一個帶給人類罪疚的上帝;祂好像是清晨擾人安睡的

烏鴉。罪疚的感覺當然難受,但一個有罪疚的人,才是一個有希

望的人;而一個有罪疚的社會,也才會真正降低它的罪行。今天

台灣社會的悲哀是再也沒有幾個人有罪疚了,只有自己的「理直

氣壯」和歡樂。我們自然地將罪疚拋出生活的世界,好得到「幸

福」的人生;我們也經常將悲情故事趕出媒體與教科書,以証明

這是一個安合樂利的社會。就在這個意義下,紀念二二八變成了

所謂「挖社會的瘡疤」。........


(http://web.ntpu.edu.tw/~soloman/taitheo9.htm)

暴力帶來的是雙重傷害。一方面是身體的傷殘、甚至死亡;

另一方面,則是心理上的受暴經驗;而這種內在經驗,用現象學

派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可能會導致一些諸如焦慮、罪疚、疏離、

冷漠、空虛、或是意義危機等的「形而上疾病」(metaphysical

diseases)。........
    • 真不錯
      April 14, 2010 at 10:11a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