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ursday, July 15, 2010 at 1:47pm
這是"萬曆十五年"作者黃仁宇的自傳,厚達600頁。
這本書間雜著他的大歷史史觀、研究、在學術界的起伏、以及其他生活經歷,
有點像北京法源寺裡面動輒數頁的"對話"的感覺,
只是本書中作者直接用自己的身分來發表長篇大論。
我之前曾經全部看完一次,之後就隨意翻看,
比起史觀或是研究,我更愛看他的生活經歷,
還好此兩者之間的錯綜只在段落,所以可以跳過這段看下一段。
他的前半生,以國民黨的中級軍官退役畫下句點,
身為"中間階層"的他親眼目睹過中國下層的種種,
但也有機會窺探到這個巨大的國家的上層統治階級,
乃至親歷或者親身實踐了一段兵荒馬亂動盪不安的歷史。
而他的後半生,則到美國從大學念起,碩士,博士,教授,
交換學者,教授,作者,被炒之後成為全職作家。
作者經歷了因為中國跟美國的關係而引發學術界對中國熱潮
的升起與消沉,從輕易謀得教職到後來被解雇;也與不同的
漢學大師或共事或相知,有愉快的合作,也有捍衛自己史觀
的痛苦與艱辛。
我對歷史的興趣也只是非常業餘,像看故事般的消遣;
對黃仁宇的熱愛是因為他開啟了(對我而言)前所未有的史觀,
就好比把經典老片重新上色甚至作成3D,
(不見得都好看,但是至少可以重看一遍)。
而這本自傳在生活經歷的方面,在作者的筆下也變得如同小說般
引人入勝。就好像基地前傳中,一連串的遭遇將年輕數學家,
轉變成為帝國宰相,最終成為扭轉人類文明的人。作者對人類文明的
貢獻,或許程度上不像科幻小說裡的哈里‧謝頓那麼高,但是這種
內外相互映襯的手法,讓這本自傳可讀性很高。
但這裡面我最喜歡的,是他走過這麼多時空與事件所提煉出來的智慧與經驗,
例如說對於英國與美國高等研究的比較,對於世界大戰的觀察(與親身實踐)後
對戰爭的警醒,還有對於研究的堅持。如果只能選擇一點,那麼我最喜歡本書
中的一個論點就是:人類必須互相理解。這當中自然包含了國家之間的互相理解,
不同見解的人群之間的互相理解,甚至站在不同時間點上的互相理解。
最近語言能力下降許多,所以在此作簡短結論;我很高興我買了這本書,
因為這是一本一看再看,每次都讓我有收穫的書。
這本書間雜著他的大歷史史觀、研究、在學術界的起伏、以及其他生活經歷,
有點像北京法源寺裡面動輒數頁的"對話"的感覺,
只是本書中作者直接用自己的身分來發表長篇大論。
我之前曾經全部看完一次,之後就隨意翻看,
比起史觀或是研究,我更愛看他的生活經歷,
還好此兩者之間的錯綜只在段落,所以可以跳過這段看下一段。
他的前半生,以國民黨的中級軍官退役畫下句點,
身為"中間階層"的他親眼目睹過中國下層的種種,
但也有機會窺探到這個巨大的國家的上層統治階級,
乃至親歷或者親身實踐了一段兵荒馬亂動盪不安的歷史。
而他的後半生,則到美國從大學念起,碩士,博士,教授,
交換學者,教授,作者,被炒之後成為全職作家。
作者經歷了因為中國跟美國的關係而引發學術界對中國熱潮
的升起與消沉,從輕易謀得教職到後來被解雇;也與不同的
漢學大師或共事或相知,有愉快的合作,也有捍衛自己史觀
的痛苦與艱辛。
我對歷史的興趣也只是非常業餘,像看故事般的消遣;
對黃仁宇的熱愛是因為他開啟了(對我而言)前所未有的史觀,
就好比把經典老片重新上色甚至作成3D,
(不見得都好看,但是至少可以重看一遍)。
而這本自傳在生活經歷的方面,在作者的筆下也變得如同小說般
引人入勝。就好像基地前傳中,一連串的遭遇將年輕數學家,
轉變成為帝國宰相,最終成為扭轉人類文明的人。作者對人類文明的
貢獻,或許程度上不像科幻小說裡的哈里‧謝頓那麼高,但是這種
內外相互映襯的手法,讓這本自傳可讀性很高。
但這裡面我最喜歡的,是他走過這麼多時空與事件所提煉出來的智慧與經驗,
例如說對於英國與美國高等研究的比較,對於世界大戰的觀察(與親身實踐)後
對戰爭的警醒,還有對於研究的堅持。如果只能選擇一點,那麼我最喜歡本書
中的一個論點就是:人類必須互相理解。這當中自然包含了國家之間的互相理解,
不同見解的人群之間的互相理解,甚至站在不同時間點上的互相理解。
最近語言能力下降許多,所以在此作簡短結論;我很高興我買了這本書,
因為這是一本一看再看,每次都讓我有收穫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