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uesday, May 31, 2011 at 8:36pm
在台北市在一位朋友家喝茶,
那位朋友的媽媽稱讚那個賣茶葉的,
說賣了好幾年,喝起來都一樣。
我當下不以為意,覺得製造出來賣的東西,
本來就應該要有穩定的品質。
即便在公館吃了好幾家小吃卻覺得不如往昔之後,
我也還是歸因於自己的嘴巴變了,
並且認為除非是工業產品,要不然小吃的口味這種東西
會變來變去是應該的。(例:長興街的強哥鹹酥雞)
經過了四年半再次踏上菊島的土地,
很多事情沒有變,例如欣欣計程車的電話,
或者雷達站的位置;但是也有很多事情變了,
最熱鬧那條街上的電動間關閉了,
某間廟前的小吃攤變成了工廠型小吃店。
又說六歲那年曾經一"游"的吉貝島,
當時遍地的珊瑚貝殼砂如今已非常稀疏;
當年游泳泡水的景象,被工廠加工輸送帶般的
各式遊樂設施水上摩托車還有人流所取代。
但是其中最讓我感到欣慰....或者說高興.....或是說
好哩佳在....GJ......就是回到馬公的第一頓飯,
來到城隍廟前的讚哥,點一個當年最愛的雞腿併花枝(100NTD!)
其實我仔細想想,當初對澎湖的愛,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
營內營外的自由度差異,就因為這自由度的不同,
自然產生許多不同的觀點。而可貴的就是在物換星移之後,
還是能在讚哥或者是北新橋(在早餐街,賣牛雜湯,只賣到早上11點)
吃到跟當年一樣的好味道。
這種貫穿時空,跨越人生經驗之後,仍然不變的,才是真正的好味道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