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Monday, March 22, 2010 at 6:39am
陳心淑在美國某知名教會大學拿到生物統計博士學位之後,在藥廠渾渾噩噩地工作了幾年。工作的薪水不錯,足以讓他很快的過著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但似乎欠缺了一點什麼。他已經過了會為鹹酥雞之類的小吃而思鄉的年紀,也有能力用英文在美國結交好朋友,但是生命之中彷彿有一種越陷越深的缺憾,逼著他想盡辦法去填補。是因為沒有結婚生孩子嗎?似乎不是這樣的,他喜歡孩子----別人的孩子,但是想到自己要生一個,或者想到必須要與另一個人簽定某種契約似的法律文件,他搖了搖頭。"現在還不想穩定下來"
某一天心淑正在整理家裡,放舊報紙備用的紙箱裡,有一本雜誌,是爸爸夏天來美國時說要帶來給他看的,"藍星市民協會季刊"。這是一個爸爸退休後參加的環保團體,爸爸也曾用心淑的名字給這個團體捐過一些錢,所以在捐款者感謝名單上,心淑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但是,讓心淑讀完之後深深吸一口氣的,是這篇文章:"論環保運動中的愛與仇恨"。
"....如果你愛這顆星球卻發現你卻幾乎無能為力拯救它,所有你的所作所為,最多也只是讓這顆星球的滅亡減速,你心中不免會有悲傷,怨念,甚至產生了仇恨。但是如果你繼續向自己內心思索,你會發現這些負面情緒其實是源自於你對這個星球,以及星球上所有生命的愛 ...."
心淑在工作滿五年,可以自由處分手上公司股票的選擇權之後,提出了離職的申請。他賣掉了在美國大部分的財產:房屋、汽車、股票、各種金融投資商品。然後把他所有資產的一半買了美國國債,剩下的大部分匯回他當初在台灣使用的戶頭。最後他買了一台最新型的筆記型電腦,毫不猶豫的買了好幾種統計軟體,帶了幾本時間空間序列統計以及環境統計學的教科書最新版。買了一張單程機票,回到了他在小島南方的故鄉。他毛遂自薦地,以及在父母心憂心卻無力反對的情形下,進入了這個"藍星市民協會"工作,頭銜好像是研究員,但是薪水卻只有高中教師的一半。每天例行性的工作,接電話,做行政,到相關政府機關單位遞交或收取文件。
只有在晚上有空可以整理環境污染的偵測報告時陳心淑才感到真正的自在,因為這才是他的專長跟本業。這個協會近幾年來一直跟一個全國性的大財團有所"往來",大財團在小島南部擁有很多工廠,這些工廠通常都在農田與農村的附近,而且都是高汙染的產業居多。居民覺得健康受到威脅,但是每次告發,頂多也只是罰個幾百萬元;有辦法的人搬走了,生病的人住到醫院了,錢多一點的人多買點保險,錢少的人只能把門窗的縫用布塞緊、出門以後一直帶著口罩。
經過了兩年多以後,陳心淑用自己的名字單獨在美國最好的環境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還是當期的焦點文章:作者發展出一種處理"含資訊的缺失"(informative missing)的統計方法,然後將它運用在時間空間序列資料--在那些工廠旁的農田還有村莊採集的空氣與水汙染的資料。原創性的方法,漂亮的應用,嚴謹而顯著的結論,同樣的方法還可以運用在很多類似的資料上,例如:因為環保官員無法及時偵測到汙染物排放而造成的缺失值、被工廠派人偷偷拔掉的水質探測棒。這個方法雖然不是十全十美,但卻是以數學為語言,給全世界其他環保團體帶來了福音,甚至有些激進環保份子稱"我們也有了大規模殺傷武器"。而該大財團也自發性地跟工廠附近的居民展開協商,關閉了一些汙染較高的工廠,並且提供了極為優惠的環境補償與復原措施。
陳心淑接到了很多電話跟電子郵件,藍星市民協會也開始多了很多以往沒看過的訪客:記者、其他環保團體、抗議的人、財團的說客........。南方第一大城的城市大學開出了環工系副主任的缺,綠能源產業的公司捧著高薪的合約想要拉攏他,德國跟法國的環保團體來到這個長年被世界誤稱的小島南方,為了考察環境運動的傳說戰役。但是陳心淑選擇搬到小島的東邊,一個更荒涼的小城鎮:他在當地唯一的一所大學教統計。
"這邊的環境比較好(比陳心淑南方的故鄉要好),而且我想(因為我住這邊)應該不太會受到破壞"
後來聽說陳心淑未婚生子,對方是學校的一位原住民體育教授;陳心淑後來一直維持著低調作風,就在也沒聽過他(所住的小城鎮的環保)的新聞了。
某一天心淑正在整理家裡,放舊報紙備用的紙箱裡,有一本雜誌,是爸爸夏天來美國時說要帶來給他看的,"藍星市民協會季刊"。這是一個爸爸退休後參加的環保團體,爸爸也曾用心淑的名字給這個團體捐過一些錢,所以在捐款者感謝名單上,心淑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但是,讓心淑讀完之後深深吸一口氣的,是這篇文章:"論環保運動中的愛與仇恨"。
"....如果你愛這顆星球卻發現你卻幾乎無能為力拯救它,所有你的所作所為,最多也只是讓這顆星球的滅亡減速,你心中不免會有悲傷,怨念,甚至產生了仇恨。但是如果你繼續向自己內心思索,你會發現這些負面情緒其實是源自於你對這個星球,以及星球上所有生命的愛 ...."
心淑在工作滿五年,可以自由處分手上公司股票的選擇權之後,提出了離職的申請。他賣掉了在美國大部分的財產:房屋、汽車、股票、各種金融投資商品。然後把他所有資產的一半買了美國國債,剩下的大部分匯回他當初在台灣使用的戶頭。最後他買了一台最新型的筆記型電腦,毫不猶豫的買了好幾種統計軟體,帶了幾本時間空間序列統計以及環境統計學的教科書最新版。買了一張單程機票,回到了他在小島南方的故鄉。他毛遂自薦地,以及在父母心憂心卻無力反對的情形下,進入了這個"藍星市民協會"工作,頭銜好像是研究員,但是薪水卻只有高中教師的一半。每天例行性的工作,接電話,做行政,到相關政府機關單位遞交或收取文件。
只有在晚上有空可以整理環境污染的偵測報告時陳心淑才感到真正的自在,因為這才是他的專長跟本業。這個協會近幾年來一直跟一個全國性的大財團有所"往來",大財團在小島南部擁有很多工廠,這些工廠通常都在農田與農村的附近,而且都是高汙染的產業居多。居民覺得健康受到威脅,但是每次告發,頂多也只是罰個幾百萬元;有辦法的人搬走了,生病的人住到醫院了,錢多一點的人多買點保險,錢少的人只能把門窗的縫用布塞緊、出門以後一直帶著口罩。
經過了兩年多以後,陳心淑用自己的名字單獨在美國最好的環境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還是當期的焦點文章:作者發展出一種處理"含資訊的缺失"(informative missing)的統計方法,然後將它運用在時間空間序列資料--在那些工廠旁的農田還有村莊採集的空氣與水汙染的資料。原創性的方法,漂亮的應用,嚴謹而顯著的結論,同樣的方法還可以運用在很多類似的資料上,例如:因為環保官員無法及時偵測到汙染物排放而造成的缺失值、被工廠派人偷偷拔掉的水質探測棒。這個方法雖然不是十全十美,但卻是以數學為語言,給全世界其他環保團體帶來了福音,甚至有些激進環保份子稱"我們也有了大規模殺傷武器"。而該大財團也自發性地跟工廠附近的居民展開協商,關閉了一些汙染較高的工廠,並且提供了極為優惠的環境補償與復原措施。
陳心淑接到了很多電話跟電子郵件,藍星市民協會也開始多了很多以往沒看過的訪客:記者、其他環保團體、抗議的人、財團的說客........。南方第一大城的城市大學開出了環工系副主任的缺,綠能源產業的公司捧著高薪的合約想要拉攏他,德國跟法國的環保團體來到這個長年被世界誤稱的小島南方,為了考察環境運動的傳說戰役。但是陳心淑選擇搬到小島的東邊,一個更荒涼的小城鎮:他在當地唯一的一所大學教統計。
"這邊的環境比較好(比陳心淑南方的故鄉要好),而且我想(因為我住這邊)應該不太會受到破壞"
後來聽說陳心淑未婚生子,對方是學校的一位原住民體育教授;陳心淑後來一直維持著低調作風,就在也沒聽過他(所住的小城鎮的環保)的新聞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