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三天到德州--19. American kids + ending

on Monday, December 27, 2010 at 5:11am

後來我真的排到第一個上車,上車之後選了我這趟路大部分時間同樣的座位,
前面第三四排的右邊靠窗,可是車子開上路之後我才開始想,
Dallas往Houston是往南開,現在時間是下午,所以太陽在西南邊,
所以太陽大致上會在車子的右前方,所以其實應該坐左邊才不曬。

但是,這只是一點小小的失誤,我安安穩穩地坐在座位上,悠悠閒閒地
看著Asimov的機器人小說短篇集,這一切都非常的美好,反正過去的24小時
就過去了,現在我又重新回到表定的計畫,搭上12:30分的車,5:15pm到Bryan。
一切都在計畫內,一切都很平靜美好.......直到.......

直到椅背被踢了一下,嗯,沒有關係,再過十秒,又被踢了一下,嗯,沒有關係,
再過十五秒,再一下.....我旁邊現在沒有坐人,所以我透過兩張椅子中間的縫隙
往後看,是個白白胖胖的美國小孩,他一個人橫躺著兩個座位,頭朝走道,
腳朝窗戶,我剛才感覺到的大概就是這一雙腿亂蹦。

接下來的大概十五或二十分鐘,我對他發射我怨毒的眼光不下十次,
但是那雙該死的腿還是不停的蹦來蹦去,我已經在心裡面開始幹譙了,
可是對於該用怎麼樣的說詞叫他不要踢,我還一直在遣詞用字,
是該對坐在隔壁排的他的媽媽說呢?這樣會不會讓媽媽覺得顏面無光?
那還是直接對那個小孩說好了。該怎麼稱呼他呢?Kid或boy似乎有點貶低
叫他mister好像又太造作甚至諷刺?該用命令句呢,還是疑問句?
還是直接要他坐到更後面去,反正這班車人沒那麼多......

後來,終於到了一個停車站,這個小孩下車了,我才覺得解脫了。
說真的,我想這就是我性格的弱點之一,缺乏面對(confront)的勇氣,
如果只有一個臭小孩亂踢我椅背,那是他不乖;但是如果常常我都是
被類似的事情干擾卻無力/不敢反抗,那就是我的懦弱了。

是的,我就是個懦弱的人,害怕講出不和諧的話,害怕讓人不高興,
所以很多事情不敢拒絕,很多事情默默承受。我,要到什麼時候才敢說出口?

後來到了Dallas與Bryan中間大約中途的地方一個叫做Waco的城市
車站蠻漂亮的,有那種遊樂區的遊園巴士的感覺
我下去繞了一圈,什麼東西都沒有買,因為再一個多小時就會到達Bryan了
(就像小時候出去玩,回程爸媽就會說:快到家了,回家再吃東西/上廁所)
雖然Bryan不是我的家,J-D的學校也是它旁邊在College Station
但是在過去的兩天多(心理感覺一星期)當中,我似乎已經被這名字洗腦,
幻想以下的科幻片式的設定:一艘航向可能可以住人的行星的巨大太空船,
航行時間是50年,所以設定是讓壯年的男女太空人在航程之中生產下一代,
然後到了預計登陸的行星,以太空船上出生的下一代為勞力在上面建造住所。

但是我覺得所謂的科幻片的精神其實是在一個類似卻又不完全相同的環境下,
去討論"人"這件事情。像這種設定當中,太空船上出生的下一代所受的教育,
其實就是一個很tricky的事情,實質上來講太空船上才是他們的家鄉,
地球才是他們父母親的家鄉,當年他們的父母親或許是自由意志下加入計畫,
但是這些孩子卻是被命運決定而降生在太空船上(這是一個嚴肅的kuso!)
這些孩子所認同的,或者他們所接觸到的,必然與他們所被教育的有所落差,
而這種落差必然會使得某些人有認同危機,例如說到了該行星之後,
上一輩的老人(地球上出生的)下令把太空船拆了在行星表面蓋居住所,
下一輩的有些年輕人或許就會不能接受,因為對他來說太空船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知道我在影射什麼嚴肅的話題了嗎?)

總之,面對一個從來沒有去過,但是此時卻十分嚮往的Bryan,我心裡產生了
一種類似於"近鄉情怯"的感受。

好長的岔題結束,繼續回到我們的主題關心美國的小孩。
那個一直踢我的小孩(跟他的爸媽)在Waco就下車了,重新上車以後人更少了,
因為從Dallas到Houston有另一條更直的路線,所以搭這班車的人通常都是
從Dallas要到途中某小城,像我;或是從某小城要到Houston,像現在要討論的
我就覺得很奇怪,明明車子這麼空,這傢伙偏偏舊要坐我旁邊

他一上車之後就完全沒有停下來過,相反的,我時不時就會放空一下,
不一定會睡著,有時候就是看看風景什麼事情都不做
他先拿手機出來,然後跟我攀談,然後問我用什麼手機,我拿我的手機
給他看,然後(出於禮尚往來)我也問他的手機是什麼的,他說是HTC,
但是他有辦法把他改成跑Android(原本上面也是跑Windows),
然後過一會兒他又拿出一台電動(我老了,不知道那些掌上電動機的名字了)
他打的遊戲是"神奇寶貝",我好奇看了一下,然後他又跟我以此為話題聊了一下
然後他還offer說我如果無聊的話可以用他的手機聽歌(當然我謝絕了,放空就好)
他打一下電動,然後又開始跟我聊天,反正就是交換一下資訊,他今年2X歲
(X
就拿到certificate了(我想應該就是廣播的時候廣告的那種IT職業訓練班),
然後他說他在Houston旁邊的某個小城(Sugar Land)有兩三棟房子,我說"喔"

在我們走道隔壁,坐了另外一個女生,那個女生後來也拿出同樣的電動機在打,
所以他們兩個也聊了起來,交換資訊,然後女生打了一下換拿出電子書來看,
然後又針對電子書聊了一下,這個女生18.95歲(幾個星期就19歲了)
他們兩個交換資訊的深度比我跟坐我旁邊那個男生交換的多,例如說
在哪個城長大,因為爸爸死了所以要搬去跟媽媽住,之類的家庭資訊
(像我就只會問人家的教育跟工作,簡直就是一個無趣的中年人)

我上面寫了這麼多流水帳似的,都算是資料;只是我想要試著記錄我對
美國小孩的觀察(雖然sample size不大),我知道美國人也是百百種,
但是我覺得卻有一些populational characteristic(所以必然有特例)


[編及中]
[過年後絕不富奸]

都富奸了一個月,為了不要亂接,所以直接重起一段。
這一段時間,偶爾也會有人問我,說我怎麼這麼猛,敢一個人作這樣的旅行
(當然跟自助旅行強者比起來還弱很多)
每次我的回答都略有出入,但是每一次的回答就等於是在問自己一次
"這趟旅行的意義何在?"
經過的幾次往返的詰問答辯,還有時間,還有這段時間所發生的事情
都與這段旅程的回憶發生了互動,粗淺的記憶被抹去,也許只殘存在大腦
裡面專放.tmp檔的地方;深刻的記憶被刻劃被凸顯被精鍊、甚至被誇大。

"每一天都是新的練習,用明天換走失去的" 喔放錯了,這首不是旅行的意義,
而我也不想也無法明確地講出我心中所謂旅行的意義為何?
我只覺得在旅行的過程中我長大了勇敢了一些。

現在把話題繼續帶回標題,美國小孩的一些令人討厭的特性就不提了,
但我想要指出這些個很年輕人,或許剛滿法律規定成年以後沒多久,
就自己搭車從這個州搭到那個州,帶著所有的家當,跨過時區,
在旅行的過程中,或許他們學不到體貼跟教養,但是他們必須培養出
冒險跟勇氣。我此時回憶起2001年的中秋節,那時候捷運因為納莉颱風
還停擺,為了要回家搭著公車到那時候還不熟悉的台大醫院站(南陽街口),
順著人浪擠進了火車站,然後買了月台票就擠進了南下的平快夜車,
頂著行李、拿著行李、行李放著、坐在手把、兩人輪流坐、兩個人都坐、
被隔壁手機電話吵到睡不著、發現地板上有可疑液體........

那的確是個極不舒服的運輸過程,但是經歷過那次之後,我再也不會覺得
搭車往返北高是一件很困苦的事情,我可以安然醒醒睡睡,看著統聯車上
播來播去都是那幾部電影;我也可以在台華輪的船艙或躺或坐著睡覺,
或者站在甲板看兩三個小時的海也不無聊,因為至少不用頭頂著行李。

不想講什麼是旅行的意義,我想要講旅行的定義,
我認為,只要是沒有作過的事情,都可以叫作旅行。
當然這個定義的認定是很含糊的,是看一個人有沒有旅行的心境,
如果有的話,那無時無刻不在旅行,例如說明天是2011年2月6號,
我這輩子從來沒有在這個日期生活過,所以明天會是一個旅行。
但是反之,如果沒有旅行的心境,那每天都是不斷地在重複,了無新意。

最後我要用一句話作結,這是一句沒有S+V+O的句子,
就好比是所謂的旅行,其實可以是沒有頭尾的


(全文結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